废纸价格迎来大跌 造纸业难得复苏

   更新时间:   发布时间:   868

  造纸行业进入调整时期,2016年中国纸业疯狂上涨,废纸价格也被提升,近日废纸价格却出现了不断下跌的情况。

  造纸行业是一个很难进入、又极难退出的行业。说它难进入,是因为这个行业准入门槛高,而且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也很高。说它很难退出,是因为这个行业需要的固定资产投入非常大,而且规模效应十分显著,所以进来之后要退出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

  由于受到纸厂下游厂家存量较大,纸包装需求不足和部分纸厂爆仓的影响,国内废纸需求严重不足,从3月5日开始,已经连续一星期下调。

  根据资讯,连日来,全国各地区普遍出现了国废下跌的行业。

  国产废纸(简称国废)价格指数也显示,国废价格指数自3月2日至今累计下跌了4%。

废纸价格迎来大跌 造纸业难得复苏

  废纸分析师3月13日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“现在纸厂的原料仓库几乎要满了,纸厂也是实在没有办法了才选择了降价,因为废纸降价对于纸厂成品纸的价格是非常不利的。”

  受日前废纸连日降价影响,包装用纸尤其是瓦楞纸和箱板纸的价格已经回落。卓创分析师唐中正认为,目前纸业的涨势已经收住,价格呈现季节性、阶段性回落。不过,对于全年纸价的走势,业内多持乐观态度。

  去年底,纸品价格疯涨之时,废纸价格也遭到市场热炒,“一天一个价”、“一车一个价”。记者注意到,去年四季度纸价的疯涨也大幅提振了造纸上市公司的业绩。更多最新相关造纸行业前景分析信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《2017-2022年中国造纸行业前景预测及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》。

  多地纸厂下调回收价格

  卓创资讯的监测数据显示,3月13日国废价格指数值为1036.20,比前一天下跌23.41,单日跌幅为2.21%。3月2日至今,国废价格指数累计下跌约4%。

  由于下游包装用纸需求低迷,东北、华北、华中、华东、华南等地纸厂均现集体下调废纸回收价格的现象。生意社分析师赵雪3月12日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实际上2月份国废价格就已经有所下降,但全国大范围废纸价格回落是从3月初开始的。3月初至今,废纸价格下降幅度为5%~10%。“从全国范围来看,这是本年度首次废纸大范围降价。包装用纸需求进入淡季,导致废纸价格回落。”

  网上流传出玖龙纸业全国多地子公司也下调了废纸回收价,但玖龙纸业相关人士未向记者直接证实该消息。“玖龙是全国性的造纸企业,有很多生产基地,每个生产基地的情况也不见得是完全一样的,每个纸种的情况也不一样。我这边不太清楚,但是我们的废纸价格肯定都是根据市场行情来决定的。”玖龙纸业相关人士表示。

  刘健告诉记者,废纸价格下调主要是因成品纸的销售低迷,厂商出不动货,纸厂的原料库存上升。库存上升后,大部分纸厂首先是降低了开工负荷,导致废纸用量下降。

  去年纸品市场火热之时,废纸的价格也被炒高。赵雪告诉记者,去年11、12月份,国废的价格最高被炒到超过2000元/吨,较未大涨之前的价格,涨幅高达50%~60%。刘健也告诉记者,去年底因为外废(进口废纸)采购量减少,国废有了用量上升的预期,场外资金适时炒作,导致国废价格飙涨。

  赵雪也告诉记者,废纸价跌已经导致瓦楞纸类的价格下降,但文化印刷用纸需求正旺且生产原料是木浆,尚未出现降价趋势。

  短期下滑局面不会改变

  在销售收入增长、产品价格提高及产能优化等因素推动下,多家造纸行业的上市公司去年净利润增速呈现高速增长态势。其中,景兴纸业、博汇纸业和华泰股份等公司业绩增速均超100%。随着环保标准趋严及需求旺季的来临,目前造纸企业库存持续低位,经销商和下游印刷厂补库存较为积极,白卡纸、铜版纸等涨价动力明显。

  从供给端来看,受环保政策及废纸配额等多重因素影响,造纸行业关停了较多的不达标企业,行业总产能出现下滑。去年以来,造纸上市公司的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速从去年3月的4%逐季放缓,6月行业整体产成品存货开始出现同比下滑,9月降幅进一步扩大至5.4%。券商研报显示,目前主要纸厂和经销商库存均在20天以内,并且部分库存已提前被预订,因此实际库存量更低,预计今年行业供给端将进一步收缩,市场仍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。从需求端来看,每年的3月至5月是造纸行业的传统旺季,今年春节后下游企业逐步开工,库存消耗较快。

  唐中正告诉记者,废纸继续降价的可能性很高,“目前纸价的涨势已经收住,属于行业淡季,价格出现季节性的回落,短期下滑的局面不会改变。”

  不过业内大多认为,包装纸等成品纸价格回落是阶段性的回调,三四季度需求旺季时,纸品的价格预计仍会回涨。“整体来看,去年四季度环保因素的原因还存在,可能会出现供应紧张,价格出现明显上涨。”唐中正表示。

  造纸业集中度不断提升,造业市场变得越来越不理性,纸业市场行情也很难确定。利润空间不断修复龙头造纸企业有望率先受益。


特别提示: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,真实性未证实,仅供参考。请谨慎采用,风险自负。
举报 收藏
相关行情
推荐行情
点击排行
浙ICP备2021030705号-2